颱風過後的田地傷痕:看不見的農業災害

颱風過後的田地傷痕:看不見的農業災害

每年夏季台灣都飽受颱風侵擾,強風豪雨席捲中南部平原與山區,許多農民的心血在短短幾天內毀於一旦。颱風不僅會帶來破壞性的風勢,更多時候,大雨與其後緊接而來的大太陽,才是壓垮農作物的最後一根稻草。很多農粉會有會疑問:「雨停了,天氣放晴了,為什麼農作物還是壞了?」這就是農業災害最難被一般人理解的部分。

颱風過後的田地傷痕:看不見的農業災害

▋雨過天晴的「致命陽光」

農作物在大雨過後最怕的不是排水退太慢,而是烈陽直照。連日豪雨使得土壤含水量飽和,根部已處於「泡水」的狀態,植物的呼吸作用受阻,這時候經過陽光猛烈曝曬,溫度極速升高,植物根部和土壤表面一起悶在土中,就容易造成作物枯萎和腐爛。

這種濕熱交替的變化,對於葉菜類、瓜果類等需要良好排水與通風的作物影響特別大。農作物上帶有水氣,加上高溫影響,容易滋生病菌與黴菌,引起根腐病、葉斑病等病害,大大降低產量與品質。即使外觀看起來沒有立即毀損,但病菌入侵後很快會導致整株報銷,連帶影響後續收成期。

颱風過後的田地傷痕:看不見的農業災害

大雨過後可能影響水果甜度與風味

水果的甜度,是農夫與顧客們都重視的品質指標之一。原本接近成熟的水果,在颱風大雨過後,常因吸水過多、養分稀釋,而導致糖度下降,風味變淡,甚至裂果、掉果,完全無法進入市場。

以芒果、荔枝、文旦為例,這些都是台灣夏季主要的高經濟價值水果。當果實在颱風前夕已接近成熟,但未及採收,豪雨一來,果皮吸水膨脹,內部壓力過大就會產生裂果現象,不僅外觀受損,果肉容易腐壞,也大幅縮短保存期。裂果對農民來說是一種無聲的災難,因為它往往發生在原本可以賣得最好價錢的時候。水分過多也會干擾果樹正常的養分累積,影響糖分合成。即使勉強採收,甜度不夠的水果在市場上競爭力也大大降低。

颱風過後的田地傷痕:看不見的農業災害

▋玉米泡水傾倒,完全無法收成

除了水果,像是玉米這類旱作的農作物,也經常在颱風和暴雨中受到重創。玉米屬於直立生長、根系不深的作物,一場豪雨便足以使大片玉米田倒伏。一旦玉米莖幹折斷或傾倒在水中,即便還未成熟,也無法再扶正採收。泡水過的玉米,根系腐爛、莖部黑腐,基本宣告報廢。

更嚴重的是,如果大豪雨帶來的淤泥與泥水滲入玉米穗部,這些穗粒很容易受到黴菌感染,不僅影響品質,更無法作為飼料使用,可能造成連鎖性的畜牧損失。對農民而言,這樣的災害不只是無收成而已,而是連土地都需要時間修復,才能重新耕作。

颱風過後的田地傷痕:看不見的農業災害
▋災後重建是農民的無聲奮戰
颱風過後,災害現場的清理與田地復耕,並不像簡單的掃掃街道、修補建築那樣快速。農民得花上數週,甚至數月的時間修復災損,從土地整地、重新播種、重新架設棚架,到防治病蟲害,每一步都是勞力密集又成本高昂的工作。
以種植溫室水果的農民為例,颱風將整座溫室掀翻,結構破損、支柱彎曲、遮陰網全毀。他必須先請機具進場清除殘骸,然後重新施作溫室結構,一邊修補水電設施,一邊處理土壤的積水與病菌問題。這樣的工程少則數十萬,多則上百萬,且幾乎無法仰賴保險理賠,補助又需等待漫長的行政程序。最令人心疼的是,即使經過這麼多努力,農民也未必能在下一期作中馬上回本。因為氣候不穩定的因素持續存在,只要下一次的風災提早到來,一切努力又將歸零。
颱風過後的田地傷痕:看不見的農業災害
▋災後重建是農民的無聲奮戰
對於消費者而言,颱風只是幾天的不便;但對農民來說,卻可能是整年心血的終止。農業與氣候息息相關,尤其在台灣這樣四面環海、地形多山的島嶼型國家,每一次颱風都像是一場考驗,考驗的不只是天災本身,更是整個農業體系是否有足夠的韌性來面對變遷。
當我們在市場上看到價格飆漲的蔬果時,不妨想一想,那背後可能是一位農民在泥濘中一把一把拔除爛根的汗水;當我們咬下清甜的水果,也許該記得,它能順利長成並送到我們餐桌上,是多麼不容易的事。未來,我們不僅要思考如何提升農業的防災能力,也應該學習尊重每一位在土地上辛勤耕作的人。因為沒有他們,我們吃的蔬菜水果,都不是理所當然。

►了更多我們的農產品:逛逛當季農產品有甚麼~

►加入LINE接收更多農產消息:LINE 專人服務

►訂購專線:05-5962561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