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也可以是一種生活態度

有機農業

「讓我們將食物與生產的權力從企業手中奪回來。」

台灣有機農業發展已有20多年的時間,近年台灣食安風暴頻傳,才讓眾人重視健康飲食,進而關注台灣的有機食品。但長期與民間團體推廣有機農業與非基改運動的台大農藝系郭華仁教授(以下簡稱郭教授),卻認為有機食品不單只有健康的因素,更意味著一種善待土地的態度。


去年自台大農藝系退休後,郭教授沒有閒下手邊的文字工作,著手出版了集30多年研究大成的《種子學》,也積極與民間團體合作,推廣反基改運動,並在今年2月展現成果。

但郭教授並不是打從一開始就支持有機農業。與其他農學院教授一樣,大部分時間都在鑽研領域上的研究,搞不清楚有機農業到底是在做什麼。但因為種子學研究與農民接觸,並受邀參與農委會「生物多樣性公約草案」公聽會,他才打破過往的偏見。

台灣難打破有機農業的偏見

「有4種人不相信有機農業:長年使用〈慣行農法〉的老農民、農藥廠商、農委會的高官與農學院的老師。」這樣的說法令人頗感意外,郭教授解釋原因在於農學院教學的基礎皆是以慣行農法為主流,不使用農藥,農作物就長不好。「這樣的說法沒錯,但我們不能只以結果去看。」

OF01
慣行農法使用農藥與肥料,讓農民的產量倍增,卻也破壞了生物多樣性。圖片來源:rhythmsmonthly

近年有越來越多人反省慣行農法所造成的傷害,開始採用如〈有機農業〉、〈自然農法〉等方式種植。這類農法遵守與生態平衡共處的原則,不施以化學農藥與肥料,雖然早期產量較不穩定,卻可以讓原先土地中的毒素消退,培育肥沃的土地。這一、兩年更有研究指出,使用有機農法耕作豆類與雜糧的土地,比慣行農法擁有更高的產量。

但在在台灣推行有機農業卻不是這麼容易。除了要說服傳統農民,慣行農法背後所隱藏的結構與勢力也十分龐大,間接影響了政府的決策。他坦言只有改變政府政策的方向與預算的分配,才有機會讓農民轉型,改採有機農法耕作。

搶種高經濟產物,供過於求反遭殃

每逢秋冬時節轉換,就有大批蔬果因為過產而遭丟棄,農民在鏡頭前落淚的畫面歷歷在目,在郭教授眼中,這些新聞年年都在出現,「難道不是政府農業政策出了問題?」

「為什麼大家要一股腦地去種高麗菜?」農村務農所得不斷下降,農民為求收入,紛紛搶種經濟作物。但蔬果栽種面積有限,占全國農地面積不高,越來越多農地休耕,甚至被挪至他用,衍伸農舍改建問題。反倒國人內需最高的小麥、玉米自給率卻年年下降,只能靠大量進口滿足國內需求。

OF02
每年高麗菜過剩造成價錢崩盤。圖片來源:Apple Daily

「所以現在是推行有機農業的重要時機。」郭教授解釋,慣行農法所使用的農藥與肥料都會受到石油價格波動影響,一旦價格飆漲讓農民買不起,未來全球糧食勢必會面臨短缺,自給率低的台灣更難逃糧食危機的威脅,「到時才要改用有機農法耕作就來不及了。」

推動3G革命,要改變台灣農業

除了推行有機農業,郭教授反基改運動的腳步也從未停歇,與民團多年推動基改退出校園行動,終於在今年二月展現成果,基改玉米與豆腐製品全面退出中小學校園。

郭教授形容自己現在在推動個個的觀念,其實就是農業的3G革命,為「綠色」(Green)、「基因」(Gene)、「草根」(Grassroots)的革命,讓人們重新取得「生產」和「食物」的自主權。除了推行友善土地的農法,強調食物要回歸最原始的加工,針對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也倡導要有公平交易與契作(CSA,社群支持型農業)的觀念,讓農民分散風險,「消費者可以吃的安心,農夫可以獲得合理的收入。」

OF03
許多消費者選擇到農夫市集購買新鮮蔬菜。圖片來源:Newsmarket

經過10多年的時間,有機農業的理念終於開始向下紮根,吸引許多新一代的農民願意採用慣行農法以外的方式耕作,媒體更報導許多人年輕人返鄉種田。但觀察下來,實際上卻仍趕不上。據農委會2014年統計,全台有機農戶不到4000戶,與慣行農法比例懸殊。

但郭教授認為時機還不會太晚。世代的交替,讓台灣的有機農業再現曙光,他鼓勵大眾可以多嘗試直接到農夫市集與農民購買農產品,不僅是是有趣的體驗,更可以給予農民最直接的回饋。而網路改變很多事情,年輕人透過社群的力量,結合地方農產推廣有機的概念,並建立消費者信賴平台,讓農產品有更多的保障。

「改變,就先從消費習慣開始。」

郭教授期盼透過身邊一點一滴的改變,將有機的概念融入生活成為一種態度與習慣,台灣才真正可以踏上有機之路。

OF04
圖片來源:《第三媒體》梁敏萱/攝

【資料來源】:第三媒體3Media.tw


蜜紅公主-玉女小番茄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