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身體正處於「隱性飢餓」只是你不知道!

有時候我們可能覺得已經「吃飽了」,但其實我們的身體還是「餓的」,身體飢餓可能不單是來自我們大腦覺得肚子餓了,而是來自於身體的反應,可能會反映出一些小毛病,像是不舒服疲倦、皮膚狀況不佳、無力不集中等,就代表我們的身體處於「隱性飢餓」的狀態,食物中許多的營養及微量礦物質都是身體必須補充的,沒有補充足量的元素,身體就會「飢餓」。

▋隱性飢餓是什麼意思?
隱性飢餓(Hidden Hunger)指的是人體因缺乏足夠的微量營養素(如維生素和礦物質)而出現健康問題,即便人們攝入的食物熱量足夠,身體仍無法獲得所需的必要營養。這種情況不像傳統飢餓那樣導致明顯的體重減輕或飢餓感,因此稱為「隱性」。
隱性飢餓的主要特點:
►微量營養素缺乏:主要缺乏的是維生素(如A、D、E、B12)和礦物質(如鐵、鋅、碘、鈣),這些營養素雖然只需要微量,但對於人體的正常運作、發育和健康維持非常重要。
► 外表難以察覺:與傳統飢餓不同,隱性飢餓不會導致明顯的飢餓感或體重快速減輕,所以它在外表上不易被察覺,卻可能引發潛在的健康問題。
► 全球廣泛存在:隱性飢餓不僅存在於發展中國家,在一些發達國家,經濟不平等或飲食結構不健康的低收入群體中也很常見。

▋「隱性飢餓」對健康的影響:
► 兒童發育受阻:微量營養素缺乏可能導致兒童生長遲緩、認知發展問題,甚至免疫系統功能下降,讓他們更易感染疾病。
► 免疫力低下:成年人微量營養素不足會導致免疫功能下降,易感疲勞,並增加慢性疾病風險,如貧血、骨質疏鬆。
► 女性健康:尤其是孕婦與哺乳期女性,孕婦缺乏葉酸或鐵,會增加早產、胎兒發育不良等風險,並影響嬰兒的健康。
►成年人健康:營養缺乏可能導致免疫力低下、疲勞、慢性疾病等問題。

▋造成隱性飢餓的成因有很多,不單單只是自身的單一飲食或是偏食而已,隱性飢餓也被視為全球的議題之一。
【飲食單一】
►缺乏多樣性:如果飲食過於單一,依賴某一類型食物,會導致微量營養素的不足。比如過度依賴碳水化合物(如米飯、麵食)而缺少富含維生素、礦物質的蔬菜、水果、肉類和乳製品。
►精製食品的過度攝取:現代飲食中,精製食品如白米、白麵等含有的營養素較少,而這些食物在加工過程中去除了重要的營養成分,特別是B族維生素、鐵和纖維。
【營養吸收障礙】
►腸胃問題:某些健康狀況,如腸道吸收不良、消化系統疾病等,會影響身體吸收微量營養素,即使飲食中含有足夠的營養,也可能因吸收困難而導致缺乏。
►過量的某些成分:某些飲食習慣,如過度攝入某些物質(如茶或咖啡中的鞣酸、草酸),可能干擾礦物質(如鐵、鈣)的吸收,導致營養缺乏。
【偏食或飲食失調】
►偏食:某些人群可能會因為挑食或飲食失調而攝入非常有限的食物種類,特別是兒童或有飲食習慣特殊要求的人,容易因此陷入隱性飢餓。
►素食或限制性飲食:如果素食者或其他有特殊飲食需求的人沒有注意營養平衡,可能會缺乏如B12、鐵、鈣、鋅等重要營養素。
【世界經濟與農業問題】
►經濟與食物不安全:貧困家庭無法購買營養豐富的食物,進而依賴廉價、營養缺失的食物來源。
►農業與政策問題:全球農業系統常專注於生產高產量的主食(如玉米、小麥),而忽視富含微量營養素的作物,導致食物營養質量下降。

▋最簡單解決隱性飢餓的方法是通過改善飲食結構,確保攝取足夠且多樣化的微量營養素。以下是幾個簡單實施的方式:
1. 【增加食物多樣性】
►多吃蔬果:每日攝取多種顏色的蔬菜和水果,不同顏色的食物含有不同的維生素和抗氧化劑,如維生素A、C、E等。
►攝取全穀類:選擇全麥、糙米、燕麥等全穀類食物,而非精製的白米、白麵,因為全穀類含有更多的纖維和B族維生素。
►適量蛋白質:動物性和植物性蛋白質都需要,包括魚、肉、蛋、豆類和堅果,這些食物富含鐵、鋅和B12等重要營養素。
2. 【選擇營養強化食品】
►營養強化食品:在日常飲食中選擇營養強化食品,如加碘鹽、強化牛奶(添加維生素D和鈣)、強化麵粉等,這些食品被額外添加了微量營養素,可以幫助補充身體所需。
3. 【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
►適當補充劑:如果很難通過飲食攝取足夠的微量營養素,可以考慮服用多種維生素或特定礦物質補充劑(如維生素D、鐵片等),但最好在醫生或營養師的建議下使用。
4. 【避免過度依賴加工食品】
►減少攝入過度加工的食品,如精製糖、含糖飲料、速食等,這類食物通常熱量高但營養含量低,會增加隱性飢餓風險。
5. 【增加健康脂肪攝入】
►健康油脂:攝取健康的脂肪來源,如橄欖油、亞麻籽油、堅果等,這些油脂含有脂溶性維生素(如維生素E)和Omega-3脂肪酸,有助於促進整體健康。
6. 【適當暴露於陽光】
►補充維生素D:維生素D主要來自陽光照射,適度的日曬(如每天15-20分鐘)能幫助身體合成維生素D,進而增強鈣的吸收,有助於骨骼健康。
